5月15日,韩鎏以饿了么资深副总裁、蜂鸟即配总裁身份,在饿了么蜂鸟即配物流生态商大会上风光发言。
一个多月后,饿了么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,这位37岁的饿了么前CEO因涉嫌职务犯罪被警方带走。
37岁的他,从阿里新贵到警局“座上宾”,这段路,只走了短短几年。
2019年意气风发加入阿里,2024年登顶饿了么CEO,在2025年最高点倒下,轰然落马。
职业的快速跃迁,却给大家呈现的是一部权力失控的“悲剧”。
韩鎏不是孤例,叮咚买菜42岁的供应链总监颜某,以及近期爆出来40岁左右的唯品会营销副总冯佳路……
企业们拼命挖掘、火箭提拔的年轻血液,结果呢?
业务在飞驰,权力却也成了脱缰野马。
37岁的韩鎏,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整个商业精英圈层的信任背书。那些曾经唾手可得的资源与人脉,那些通往更高阶层的黄金阶梯,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。
为何这么多正值盛年的行业少帅,在未来有无限大好的前景下,偏偏倒在了35到40岁左右的这道年龄分水岭上?
01.
三十而立,三十而舞弊
35到40岁左右,是职业发展的最好年华,也是舞弊的“最好年华”,既可以是职场精英的加冕时刻,也可以是职业生涯坠入深渊的时刻。
这个年龄段的境遇,刚好契合舞弊三角理论:家庭重压下的需求缺口、权力早熟带来的监督真空、职业瓶颈的道德消解,共同构成年轻精英的犯罪催化剂。
他们不像20多岁没有组建家庭的潇洒,也不似50岁后生活重担渐轻的从容,恰卡在人生最沉重的三明治夹层里:
向上托举着父母的病榻,向下深陷内卷的教育军备竞赛,中间是自身职场的“花期”告急。父辈尚有单位分房托底,晚生代还能指望灵活就业,唯独这一代人被钉在了时代的负债十字架上。
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的职场中产精英,孩子的钢琴课费、父母的保健品、自己的MBA学费同时挤在每月的待缴清单里,那只舞弊的手,就开始在道德底线上蠢蠢欲动。
而让这只手有机会伸出的,是这个职位所带来的权力。
审批一个合作的签章权,在传统企业可能需要三道风控程序,但在追求效率的互联网公司中,流程可能会被极大地压缩。
当一个年轻高管为维持体面的中产生活精打细算时,他手中那支签批文件的笔,就会不自觉地在某个服务商的超标报价单上落下了同意。
权力的闸门在生活重压下裂开细缝,贪念便如洪水般涌入。
手头上公司所赋予的权力和资源对于这个时期的人来说,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
权力在左,资源在右,如果不用,过时作废!
第一次伸手时,或许还会心跳加速,掌心冒汗;第二次,紧张感已被刺激感取代;到了第三次,一切便顺理成章,甚至开始自我说服:
“我已经快40岁了,上升通道越来越窄,拿这点算什么?”
“公司业绩增长这么多,多分一点也是应该的。”
“别人都在这么干,凭什么我不能?”
另外,看着同龄人创业套现、后辈飞速晋升,“拿点怎么了”便会渐渐从自我安慰变成行动纲领。
“都这年纪了还清高什么?”
02.
晋升如闪电,监督如蜗牛
韩鎏毕业于天津大学物流工程专业,早年任职于京东商城和京东物流。后来跳槽到阿里,36岁就成为了阿里最年轻的高管。四个月前,韩鎏被调离饿了么CEO,专注于物流业务。
火箭般的晋升速度背后,是监察震慑的缺位,是监督机制的滞后。
韩鎏在36岁就掌握了数亿规模的物流业务决策权,但其管理经验仅有几年。互联网企业发展飞快,长期以来都是“重业务、轻制衡”的晋升逻辑,对于年轻高管的背景审查也往往流于形式,更关注其技术能力而非风控意识。这种权力早熟与监督滞后的矛盾,在85后高管群体中普遍存在。
另一方面,由于人们普遍对于年轻技术高管的滤镜,会忽视一些明显的疑点。更有甚者,当发现异常时,第一反应甚至是怀疑自己落伍了,毕竟
“他可是集团最懂技术的80后领袖啊。”
这种年龄滤镜下的盲目信任,让监督者主动戴上了眼罩。
除此之外,对年轻高管监督的侥幸空间也不可忽视。曾经某公司的某份内部会议纪要显示,审计负责人解释为何延迟核查某年轻高管的异常报销:“考虑到其新任CEO的压力。”
这种对青年才俊的宽容也会成为危险的纵容。
这种致命的失衡,该如何解决?!
03.
只防不抓,政溃今朝
坐上饿了么CEO的位置,对韩鎏而言,真正的价值不止是千万年薪与股权激励的数字游戏。
这个头衔背后,是一张能直通商业核心圈的通行证,能够随时叩开顶级投资机构的大门,在饭局上与产业大佬称兄道弟,在供应链这类资源密集型赛道,阿里系的光环就是最硬的信用背书。即便有一天离开这个位置,这份金光闪闪的履历也足以让他在创业时轻松获得融资和客户,这是多少创业者梦寐以求却求而不得的起点。
那,他疯了吗?为什么要放弃如此大好的前景,贪图眼前的“小利”?
因为人,是一种动物。
动物的本能是没办法压抑的,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。
权力与诱惑相遇,道德的天平往往向利益倾斜。这不是韩鎏一个人的问题,而是所有人通病,包括你我。人性天然追逐短期利益,长期价值常常敌不过眼前的真金白银。
说白了,再大的商业蓝图,也不如手上一摞现金实在。
抓人,除了能治已病,还能防未病,除了能处理一批现有的“蛀虫”,还能拦住下一批人想进化为“蛀虫”的人,其本质就是杀鸡儆猴——“蛀虫”落马的风声加上公司反舞弊大字通报,就是在释放讯息:舞弊被抓风险极高,想伸手或者已伸手的人可要小心了!
(图片源于网络,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