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盟动态详情

Alliance dynamics

联盟动态详情

从禁毒尖兵到企业"猎狐者"的跨界人生 | 一位反舞弊专家的“跨界战场” 有多硬核?

来源: 本站 作者: master 发布时间: 2025-08-28 14:28:00 浏览次数: 38

 

 

 

 Hello,我是大同 

天下大同,审计监察人,不尽相同

一个关注并熟悉政法系统和纪审机关辞去公职身份的见证者,一个摸爬混迹于审计监察人员圈子的90后。

通过交心访谈,揭开面纱,直面这类神秘、封闭的群体,调侃这群中正耿直、行事霸气的斗士,刀光剑影,抑或是苟且生活,都值得记录他们!

 

 

 

 

 

他曾直面最亡命的毒贩,如今洞察最狡猾的舞弊;他的“战场”从枪林弹雨变成了没有硝烟的商业暗网。但这不是简单的职业转型,而是关于正义的跨界接力,其中不变的是对“真相”的执着

今天,让我们探寻M总的跨界故事,看刑侦智慧如何为企业合规保驾护航。

 

《大咖访谈》第二季|审计监察面对面:第5期 

 

 

第5位讲述者

M,90后

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民警,深耕禁毒一线

历任中国互联网大厂监察岗、某上市公司监察负责人

擅长舞弊案件取证与口供突破

 

01.

 

禁毒岁月

那些与危险和人性博弈的日子

 
 

大同:M总,听说您曾是禁毒警察,能跟我们讲讲您做禁毒警察时候的故事吗?

 

M总:是的,我曾在北京市公安局从事禁毒工作,每当听到《人民警察之歌》都会心潮澎湃,回想起自己的从警经历感慨颇多。

 

 

 

2016、2017年“朝阳群众”特别火,网友调侃他们是“民间FBI”,其实这背后藏着我们工作的关键——当时我所在的单位是全国禁毒先进模范单位,能查办很多大众熟知的娱乐明星吸毒案,靠的就是“发动群众”。我们给热心群众发“朝阳群众”证书和红袖箍,后来辖区里的门卫、社区大妈、外卖员、出租车司机,都成了我们的“眼线”,尤其是社区大妈和司机,帮我们发现了很多线索。

 

禁毒更多时候是直面危险:我当年遇到比较多的是四川某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非法人体运毒者,另外我们当时辖区有全国著名的工体、三里屯酒吧街,在这里务工的非洲籍不良人员成为吸毒者的比较多;抓捕时,有些吸毒者是艾滋病毒携带者,会携带小刀划伤自己试图报复民警;有公众影响力的嫌疑人可能试图自杀,长期吸毒者甚至会吞食钉子、钥匙,逼看守所拒收以逃避拘留。

 

见多了这类人就会发现,他们被毒品控制后,撒谎成性、漠视亲情,人性早就扭曲了。

 

02.

 

行业洞察

中国民企反舞弊的3个发展阶段
 
 

大同:转型企业监察后,您如何看待中国民企反舞弊的情况?

 

M总:我把民企反舞弊发展分成三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点:

1.萌芽阶段(2008年后)

企业慢慢发现,传统“行政+人事”管理挡不住复杂的舞弊手段。这时像华为廉洁办公室、阿里巴巴安全部、腾讯安全管理部门、万科稽核监察部等专项部门逐渐出现,这些龙头企业开始“点对点”挖公安刑侦、经侦人员加入内控或稽核部门,虽然招聘规模不大,但算是开了民企引入公安背景人才的先河

2.成型阶段(2013年前后)

中国互联网经济高速增长,民企扩张快,舞弊案件也呈爆发趋势——采购串通、数据造假、内部贪腐、泄密等问题频出。企业发现公安背景的人在调查技巧、取证方法、讯问心理战术上有天然优势,于是开始专门招聘“前公安/检察院人员”,岗位多是廉洁监察经理、企业稽核调查经理、反舞弊调查专员,行业主要分布在互联网、电商、地产、能源、制造业。

3.高峰阶段(2017年至今)

伴随公开通报舞弊的案例增多,公安背景人才在反舞弊领域的需求暴涨。很多大型民企开始组建独立的监察调查中心,和法务、内控、信息安全部门协同工作,部门负责人里经侦、反贪出身的特别多,甚至出现了公安内退人员直接挂职到企业做驻企做调查员的模式。

 

我个人判断,未来5-10年,中国民企反舞弊的人才需求不会下降,但门槛会越来越高——从“靠背景”到“靠数据+法律+调查综合能力”。现在衡量一个监察人员行不行,核心还是看他能不能通过取证和约谈,拿到关键证据。

 

03.

 

实战干货

民企反舞弊的核心经验

 
 

大同:您在企业做反舞弊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呢?

 

M总:做监察,核心就两步:先确认“有没有舞弊”,再搞清楚“如何查到舞弊”也就是获取到关键法定证据和口供。

 

很多人觉得,有公安背景的人约谈肯定厉害,但其实公安审问和民企约谈完全不一样——公安靠的是执法身份加持,可在企业里没有这个“优势”,约谈时得掌握火候,还得应对各种突发状况。所以,“民企口供突破能力”是优秀监察和普通监察的分水岭,有这个能力的人,薪资往往比普通监察高不少。

 

另外,做监察必须懂业务,不然根本找不到舞弊点——得站在“贼”的角度想怎么“偷”:比如供应商行贿的行业黑话、惯例是什么?是尾款打完再行贿,还是用现金、转朋友卡?采购一个产品的利润有多少,回扣在什么范围?这些都得深入业务才知道,只“河边看”没用,必须“亲自趟水”。

 

监察最核心的能力,是让有问题的员工主动说出舞弊事实。成年人戒备心重,要让他们暴露违法秘密,关键是抓住“人性趋利避害”的本质

 

我总结了6个监察约谈技巧,能提升突破成功率:

  1. 信任感
    就像小时候信任某个人才分享自己的秘密,先和对方建立信任是基础;
  2. 情绪刺激
    通过外部压力让对方产生焦虑,需要宣泄情绪时再突破;
  3. 需求满足
    对方有疑问或需要帮助时,引导他完整讲述以获取解答;
  4. 价值交换
    用资源、利益,或者 “互相分享秘密” 的心理,让对方愿意开口;
  5. 状态引导
    在对方兴奋、愤怒、恐惧等失控状态下,用激将、套话等策略突破;
  6. 安全感营造
    比如两人约谈时撤下一人,单独沟通能让对方放下戒备。

 

04.

 

海外视角

跨国监察的“变与不变”

 
 

大同:听说您现在在海外某国负责企业监察工作,能否讲讲海外监察的情况?

 

M总:刚到海外时,我以为国内的监察经验用不上,后来发现“人性是相通的”——不管什么国家、什么人,趋利避害的本质都一样。所以国内的反舞弊经验,在海外当地的合规法律框架下,完全能完成跨国企业的反舞弊调查。

 

只不过在海外要考虑更多因素:宗教、政治、文化、当地合规环境,这些都得提前了解。比如有些国家对“约谈”的流程要求特别严,有些文化里的“沟通方式”和国内不一样,要是不熟悉当地情况,很容易出问题。

 

所以对出海企业的监察人员来说,“熟悉当地法律+了解地方情况”是必须的,这是在海外开展反舞弊调查的前提。

 

 

 
 
 
 
 
 

从禁毒警到民企监察,

再到海外监察负责人,

M总的每一步转型,

都在“与违法行为对抗” 的赛道上坚守。

 

他的经历不仅证明了“跨领域能力迁移”的可能性,更揭示了民企反舞弊“从经验驱动到专业驱动”的趋势——未来,兼具业务洞察力、法律素养与心理战术的监察人才,将成为企业合规防线的核心力量。

 

EN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