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动态详情

Anti-fraud dynamic

资讯动态详情

深度解读 | 从《以法之名》看贪腐,人性七宗罪,下限到底在哪里?

来源: 本站 作者: master 发布时间: 2025-08-29 09:18:39 浏览次数: 78

 

 

日前在央视收官的《以法之名》,既是一面照见现实的镜子,更是一曲写给正义的赞歌,闪烁着人性在法与情的撕扯中坚守的微光。剧里那些看似遥远的司法腐败,其实与民营企业内部的舞弊行为有着惊人相似的人性逻辑。

 

今天,我们以这部剧为切入点,深入剖析贪腐人员的心理世界。

 

贪腐从不挑体制,它只挑人性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权力膨胀型贪腐           

从“掌权者”到“逐利者”的沦陷

 

 

 

人物解析

 

 

平山开发区分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姜红军

 

姜红军本是负责案件侦查的核心力量,手中的权力能直接决定案件走向。随着职权范围扩大,他逐渐被权力带来的“掌控感”裹挟。

 

当企业老板以“咨询费”“感谢费”的名义送来财物时,他看到领导“顺水推舟”却安然无恙,内心的防线开始瓦解。第一次收受现金贿赂后,他发现权力换利益的“效率”远超薪资,从此主动为企业“站台”,甚至在案件侦查中故意遗漏关键证据,最终在住所被查获323万现金及28根金条。

 

他的堕落是典型的“权力膨胀→贪婪觉醒→主动寻租”

 

无论是体制内的执法权,还是民营企业的管理权,一旦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,掌权者很容易被权力带来的优越感迷惑,进而掉进贪腐的深渊。

 

对企业而言,若在关键岗位未建立“权力制衡机制”,如采购、决策环节多人审核、定期轮岗等,就等于给舞弊者留下了可乘之机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补偿失衡型贪腐           

“付出感”扭曲下的利益索取

 

 

 

人物解析

 

 

辩护律师程子健

 

他出身农村,凭借刻苦学习考入政法系统,曾是河源县的检察官,工作努力且尽职尽责,后来转行成为律师,并在东平市的法律界崭露头角,是家人眼中的“骄傲”。

 

随着职位变动,他的内心逐渐失衡——他觉得自己“每天加班办案,却得不到想要的生活”,这种“付出与回报不对等”的心理,让他开始寻求“补偿”。他接受了涉黑的天龙集团老板陈胜龙赠送的豪华别墅,不仅编造伪证威逼利诱万海,还通过利用与李砚心的婚姻关系扩展人脉,收买谢鸿飞检察官等行径来影响案件调查和司法决策,最终因参与万海案、矿难案等犯罪活动,被判处无期徒刑。

 

他的错误,在于将“个人付出”与“非法获利”划上了等号,用“补偿心理”掩盖贪婪本质

 

无论是体制内的公职人员,还是民营企业的核心员工,若不能正确看待“付出与回报”的关系,很容易陷入“我应得更多”的误区,进而突破法律和道德底线。

 

对企业而言,需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,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公平回报;对个人而言,要明白“合法回报”与“非法索取”的区别,莫让“失衡心理”毁掉职业生涯。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从众随流型贪腐          

“圈子规则”下的盲目跟风

 

 

 

人物解析

 

 

平山市检察院公诉科原科长谢鸿飞

 
 

谢鸿飞的堕落,颇具代表性。他家庭情况不好,妹妹生病花光了一家的积蓄,工作时表面上正直清廉、办案严谨、坚守原则,但随着在“圈子”里待得越久,他发现身边不少同事都在“收点小好处”,甚至部门领导也默认这种“潜规则”。

 

谢鸿飞曾试图拒绝,但同事劝他“别太较真,大家都这样,不会出事”,领导也暗示他“要融入集体”。在“从众心理”的驱使下,他开始接受宴请、收受礼品,后来更是在办理企业行贿案时,为嫌疑人“减轻罪责”,收受大量现金和金条,并藏匿于老家鸡窝。他编造“穷怕了”的谎言,试图逃避法律制裁。

 

他的心理变化,是典型的“观望→动摇→跟风”:看到别人安全“获利”,便觉得“随大流不会错”,最终在盲目跟风中失去自我,甚至在面对调查时居然能引用法律条文为自己辩护,其扭曲的心理令人不寒而栗。

 

“圈子文化”中的“从众心理”,是滋生集体舞弊的重要土壤。当舞弊成为“潜规则”,个体很容易因害怕“被孤立”“吃亏”而盲目跟风,将“大家都这样”作为突破底线的借口。

 

对民营企业而言,需警惕部门内部形成“利益小圈子”,通过跨部门监督、定期审计等方式,打破“圈子壁垒”;对个人而言,要保持独立判断能力,明白“多数人犯错”不代表“错误合法”,莫让“随大流”毁掉自己的前途。

 

 

 

剧中值得玩味和思考的角色还有很多,比如李人骏这个人物的塑造——他作为东平市检察院代理检察长,其角色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。他在生日宴上对座次排列的敏感,在妻子柳韵面前流露的仕途焦虑,都暗示着这个“务实的理想主义者”如何在夹缝中异化;

其妻子——管委会副主任柳韵则是在“为了更好的生活和孩子上学”的迷雾中逐渐走失在贪腐的路上……

 

 

 

 

 
 

 

现实中,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。

 

技术越进步,人性的缝隙越隐蔽。舞弊者不再是一个人,而是一张“共谋网络”——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只是“小环节”,却共同完成了对组织、对企业的凌迟;他们每一次的“妥协”,都是人性下限的进一步下沉。

 

 

 

人,都是多面性的生物。

贪念和欲望一旦起势,又如何才能重新压制住呢?

当“人情”与职业规则冲突时,如何才能不让它成为突破底线的“催化剂”?

 

无论是《以法之名》中那些在欲望中沉沦的贪腐者,还是现实里侵害企业利益的舞弊者,他们的结局都证明:人性的下限或许能被欲望暂时拉低,但正义和法律,终将让一切回归正轨。

 

当洪亮在剧终时说出“我们办的不是案子,而是别人的人生”时,荧屏内外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共鸣——民营企业的审计监察,亦是如此:我们始终相信,反舞弊的最终目的从不是抓人,而是让人“不要成为坏人”。